从网络热议话题,“1988的中年女子”到“1992年出生的人开始步入中年”,再到“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一时之间有关“中年危机”的讨论拉上了风口浪尖,除了调侃、傲娇、自嘲之外,也混合着真实的焦虑与不甘,今天与小猎一起来说说“中年危机”这个话题。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为什么现在如果单从年龄看,“1988的中年女子”今年还不到3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1992年的中年人”今年才25岁,离开校园也就几年的光景。年龄本不该成为他们的痛点,但“中年”二字每次都能在网络上引起讨论,甚至让一些人炸毛,多少说明——中年未至,中年危机已经提前杀到。难道1992年的你真的进入中年了吗?拿着保温杯就意味着步入中年了吗?也赵明义的 “保温杯” 只是刺激了你的中年危机,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你对未来的自己不确信的紧张感。
其实,人生处处有危机,中年危机是有的,青年危机也是有的,没有人的成长是一路坦途。在25岁这个年纪,有些人信心满满,有些人对未知恐慌;在40岁的年纪,有些人感受到危机,也有些人感受到从容。这些千差万别的体验,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做,我们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当我们自嘲为“中年”,或者有意识地开始说“保温杯”的这个话题,虽然也是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恰恰也表露自己内在的紧张。要达至“不惑”的人生态度,视“保温杯”标签为无物,最好的方式是直面危机。
年龄不是真问题,年龄讨论只是焦虑的出口,中年危机在很大的一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问题,是一种人类自我保护的机制,可以说是一种鸵鸟效应。所谓的中年危机,主要来源于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安全感的缺失,更多体现为精神上的危机、对未来判断的危机,而将中年危机视为“中场休息”,思考下半生的发展方向,重新整装上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第一,寻找经济收入的被动阀,增强安全感。
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80、90后时常“哭穷”,这时候需要做到主动收入与被动收入的平衡,你的工资收入算是一种主动收入,但是现代社会光有工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更多的被动收入,举例来说,你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也可以通过投资寻找到未来的现金流。比如说你除了本身自住的房子之外,又投资了一套住房,那么这套房子完全可以出租,来实现新的收入来源,甚至可以成为共享经济的载体民宿,拥有更高的收益。通过这类经济收益,增强财务安全感。
第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一个人在入职之初就不该自己仅仅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工作,而是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找准方向深挖,保持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锐洞察力,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当然,如果之前没做其实也无所谓,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却是非常之多,无论是语音、视频资料丰富,甚至各类培训也是数不胜数,只要愿意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知识结构的全面更新,甚至把知识结构进化成为一种不断学习的持续学习结构都是不难的。
第三,拓宽人脉网络,有益发展。
虽然很多人一直觉得有一种有效社交的瓶颈,即所谓的人脉瓶颈,这个瓶颈仅仅是深度社交瓶颈,但是实际上很多的机会并不是在深度社交中产生的,大家想想自己平时交往的人往往都是和自己的背景、身份、地位相接近的人,所以深度社交对于你的发展帮助并不大,只要你保持一个不断扩展的社交圈,和愿意交朋友的心态,那种浅度社交也能够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只有完全不同结构的人之间的碰撞才有可能带来全新的收获。
第四,不断寻找自身兴趣爱好,消除压力。
中年危机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比如很多80后90后说以前唱K一夜都没事,现在熬夜加班会感觉身体被掏空。去培养自己的兴趣,运动、画画、乐器,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放松的方式,让自己能够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
保温杯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几乎每个人都用过,就如吃饭、睡觉一样,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这与摇滚、艺术甚至理想一点都不矛盾,无论是拿保温杯的赵明义还是坐地铁的窦唯都没有放弃他们的音乐理想。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你个人的心态,而非“中年”这个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