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城关的几处地名,
你叫的 出,
但不一定知道来历!
老街是一种记忆,
承载着古人往事,
老街也是一种文化,
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本文转自《潭城镇街名的由来》一文,
略有更改,
不足之处,
望读者批评指正。
五福庙: 建于明朝, 据说负责修建 这座城隍庙的人叫陈福, 建后取福建省、 福州府、 福清县、 福兴境 及陈福本身五字“福” 而命名“五福庙”。
亭下街: 五福庙往北一条街, 原名万福街, 意为五福庙的城隍爷能造福于万民, 后万福街头建有一座烧废纸的亭子, 万福街更名亭下街。 万顺头: 亭下街往东有一小土坡, 旧说闽南人最早在此路口开杂货店, 店名“万顺”, 生意兴隆, 后人们将此地叫做万顺头。 右营: 现在东大街侨联和新华书店一带, 旧时为清兵练兵场, 称校场, 校场南角守备衙署, 称右营村。 后围: 万顺头朝北, 地势稍高, 今旧电影院附近, 原是清朝镇台衙门, 衙门四周有围墙, 北边围墙后建有清兵军营住宅区, 区号后围, 今后围村。 辕门街: 镇台衙门原建有南北辕门, 北辕门接北街, 南辕门接南街, 镇台衙门自清康熙以来几百年间都是衙署, 后为水上警察署, 其旧址上后成街市, 称“衙门顶”, 即今辕门街。 土地街: 南街街头往西, 有条小街, 街尾有座土地公庙, 称土地(公)街; 土地庙。 夏致街: 土地街往北, 地势低下, 旧称下底街, 雅称夏致街。 十间排;渡船头: 夏致街西北, 旧时靠海边建有十来间一字排开的民房, 座东朝西面向内港, 该村叫“十间排”, 沿用至今。 此处原是潭城最早的码头, 又称“渡船头”。 新府口: 渡船头和北街之间, 旧有一外来官员姓沈, 建府宅沈府, 继后附近形成村庄, 取名沈府,后该庄又分为大沈府、小沈府, 一度更名大新府、小新府, 现称新府口。 金榜埕: 土地街往西, 清末建一码头, 代替渡船头,叫埠头, 旧为潭城水上交通要道。 流传说埠头往南的海边有住一户黄姓人家, 主人黄金榜,行医, 颇有名声, 时值有外地运载中药材的商船 在附近海域触礁沉船, 药材都被黄金榜所得, 使其一夜暴富, 后来他围海滩为埕, 人称金榜埕, 形成村庄后仍沿用此名。 观音井;龙潭: 金榜埕往东南, 有座小庙观音庙,